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晕倒在画室的白血病男孩已康复 感谢杭州好心人

还记得四年前,你们和早报一起帮助过的那名晕倒在画室的白血病男孩吗?

昨天,罗永华又回到了杭州,还第一次去了西湖

已经康复的他想和你我报个平安——

“我快毕业了,谢谢帮助过我的好心人!”

故事,还要从四年前说起。

还记得四年前,春节过后,本报头版头条的一张照片吗——一对母子,戴着口罩,用眼神互相安慰。

儿子叫罗永华。那一年,18岁的他在备考中国美院,但突如其来的急性白血病,让他面临巨额医疗费。最终,在本报的牵头下,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通过捐款和拍卖书画等方式,助他顺利完成了治疗。

故事,又翻开了新的篇章。

昨天,四年前故事的主人公罗永华再次出现在浙大一院和本报记者面前。此刻的他,重新蓄起了浓密的黑发,戴上了耳钉,俨然一名“文艺青年”。

“感谢杭州所有的热心人、今日早报以及浙大一院的所有医护人员,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第二次生命。”昨天,这句话,小罗说了不止一遍。

这些年>>>

四年前,病魔击碎了他的梦

小罗说,2009年11月20日猝然而至的大病,是一场磨难,更是一场宝贵的经历。

“姐姐,我感觉对许多事情的看法都不一样了,这场病让我学会了很多。”昨天,在浙大一院的血液科病房,穿着黑色呢大衣的他看上去成熟了许多。

和小罗的重逢,也让记者的思绪回到了那一年。

那是2010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我接到了来自浙大一院的电话,说能不能帮帮罗永华这个小伙子,很年轻,也很有才华,但不幸的是患上了白血病。

我忘不了我们第一次见面的瞬间。

那天阳光不错,当我赶到病房,看到的,却是母子俩脸上浓浓的哀愁。

因为化疗,小罗失去了艺考生时尚的长发。对他来说,和头发一起被剪断的,是追寻艺术的梦。直到晕倒的那一刻,他手里还握着画笔,白血病让他的梦戛然而止。

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小罗戴着医用口罩。对于我的问话,他更多的,是沉默。

小罗的妈妈刘青莲,坐在床边,絮絮叨叨地说着,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为什么这么不幸”。

那一天,我知道了,在小罗兄弟俩很小的时候,刘青莲就和丈夫离婚了,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更多的是一种艰难的抉择。大儿子罗永杰也很爱画画,因为经济上的限制,她被迫只能让大儿子放弃,全力支持更有天分的小儿子罗永华。

三年前,他重新拿起了画笔

那一年,命运的玩笑不仅击垮了小罗的身体,也让他和中国美院失之交臂。

“同期一个很要好的同学,当年考上了中国美院。我发病的时候,是他送我到医院的,我们现在还保持着联系,虽然错过了中国美院,但能经常和他聊聊那里的一切,也是一种安慰。”小罗说。

三年前,病情相对稳定的小罗,选择在湖南长沙的一家艺术学院上学,学的是平面设计。

这一年,我们再度见了面。

就在艺术学院开学前夕,来浙大一院复诊的小罗,和妈妈一起找到了我,想聊聊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

那一天,小罗告诉我,自己已经把读中国美院的梦想暂时放下,但还是舍不得画画的爱好,所以选择了搞平面设计。

“考中国美院太辛苦了,现在他的身体才刚刚稳定,还要化疗,如果再次去备课,怕他吃不消。”刘青莲则有着自己的顾虑,她更希望儿子能在家里休息一段时间,“但是儿子闲不住,想想他年纪也大了,确实不能耽搁太久了。”

今年暑假,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笔钱

但路的起步,却并不顺利。进入大学校园的小罗,遭遇了一些他不曾想到的歧视。

“我每天要吃药,定期还要来杭州做治疗。同寝室的人看到我这样,都避得远远的,生怕我传染了他们。”小罗有些无奈,但室友的“另眼看待”,反而让他不服输的性格也上来了。

“他很能干,治疗白血病,除了医生的尽力诊治,患者的坚持和配合也很重要。”小罗的坚强,给浙大一院血液科主任金洁教授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回忆起化疗过程,小罗印象最深刻的副反应就是呕吐。

“呕吐,听起来轻描淡写,但是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真的很难坚持。”金洁教授说,一个疗程结束的间歇,患者会恢复如常,感觉和正常人一样,不少患者就会选择不再治疗,结果再次复发后,治疗难度加大,治愈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了。

小罗这种不服输的品性,在大学里,也帮助他迅速地成长起来。

大一结束后的军训,小罗一边吃药,一边和同学一起参加训练。今年的大二暑假,他选择了勤工俭学,到一家网络公司去打暑期工,帮公司做网页设计。

两个月的工资4000元,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小罗的努力,慢慢获得了室友和同学的认可,他还加入了系学生会,成为秘书部部长。今年下半年,进入大三后,他已开始筹划明年的毕业实习。

“男孩子还是要出门闯一闯,不过,考虑到妈妈身体不好,喉咙经常痛,哥哥现在也到北京去工作了,我会留在长沙。”昨天,小罗向我比划起他的“蓝图”:在长沙找一家公司学习两三年,再和同学一起合作,开一个属于自己的设计工作室。

我们,祝福他。

感谢>>>

已完全康复的他

要谢谢帮助他的好心人

四年前,小罗晕倒在画室,被送到浙大一院,账户上只有画室老师和学生紧急拼凑出的5000多元钱。白血病患者,颅内高压,这样危及的情况,动手术很有可能就下不了手术台了,脑外科李谷医生和血液科金洁教授决定冒着风险做手术。

手术很成功,小罗的命保住了。

在巨额的后续手术费上,社会各界的好心人,看到本报的报道后,慷慨解囊:浙大一院血液科的党支部和团支部发布倡议书,为小罗带头捐款;著名书法家何水法,除了去医院看望和鼓励小罗,还主动挥毫作画,将拍卖画作所得赠予他作为医药费;吴越画室的师生赶到报社,为社会上捐献压岁钱的小朋友们现场作画;中国美院的师生们主动将一年一度用来出售的画作交给本报进行拍卖;许多从中国美院毕业的老校友以及曾经执教的老教授,都纷纷捐出自己的作品,为小罗的治疗费筹集添砖加瓦;还有更多社会上不知名的好心人,不留名地向爱心账户汇钱……

这些好心人,小罗一家一直记在心里,每年,他们都会给那些留有联系方式的好心人发短消息表示感谢和祝福。

转眼,四年多过去了,一切走向希望。

用金洁教授的话说,现在的小罗完全可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不用再后续做复查了。

“再过10天,就是我发病五年的日子,现在的我这么健康,多亏浙大一院的医护人员和社会上的好心人帮忙。”小罗说。

前天晚上,小罗第一次自己单独乘长途火车来杭州。此前,家里的火车票摞起来足有20多厘米高。这些车票,记录着他每一次看病的足迹。

昨天,杭州风很大,气温很低,他只穿了一件衬衫和大衣,到西湖边转了一圈。这是他来杭州这么多次,第一次逛西湖。

小罗说,这次回杭州,除了复查,就是感恩,“当年许多好心人是看了你们的报道,来给我捐钱捐物的,我记得甚至还有一个好心的阿姨,每周都来给我送鲫鱼汤。现在,我想借你们报纸,告诉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人,我已经康复了,我们家的生活也走入正轨了,政府给了我们廉租房,妈妈每天推着小车去卖杂物,哥哥已经找到了女朋友,我也快要工作了,感谢大家,也请大家放心,等我有能力了,我也会像所有帮助过我的人一样,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